
计算机技术和历史,计算机技术和历史的关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计算机技术和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计算机技术和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是怎么诞生的?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个人可能会问:“谁创造了第一台数字计算机”,那将是Konrad Zuse,他创造了Z3(1941年):第一台可编程数字计算机。 但这不是电子的。
也许有人会问,谁创造了第一台可编程电子数字计算机,那将是汤米·弗洛斯(Tommy Flowers),他是布莱奇利公园(1943)的巨像计算机的主要设计师。 但是它们不是通用的,而是使用开关和跳线进行编程的。
John Mauchly和J.Presper Eckert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设计了ENIAC,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可编程电子数字计算机(1945年)。
但是,对于提出的具体问题“哪个国家研发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这些都不是正确的。
正确的答案是美国人约翰·文森特·阿塔纳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他创建了阿塔纳索夫-贝里计算机(ABC),该计算机于1942年在爱荷华州立大学成功测试。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在
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
诞生。发明人是美国人约翰·阿塔那索夫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叫做“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英文缩写ENIAC,发音是“埃尼阿克”。它是图灵完全(具有无限存储能力的通用物理机器或编程语言)的电子计算机,能够重新编程,解决各种计算问题。
↑↑↑在ENIAC上编程
ENIAC的主人是美国陆军弹道研究实验室(BRL),最初用来计算火炮的火力表。
1946年被公布的时候,EINAC就被当时的新闻界赞誉为“巨脑”,因为它的计算速度比机电机器提高了1000倍,是个历史性的飞跃。
更关键的是, 它的数学能力和通用可编程能力,为后续电子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举行的一场揭幕典礼中,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当时叫电子计算机)诞生了。它的名字叫做“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英文简称ENIAC。
ENIAC的研制目的是为美国陆军军械部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测算炮弹弹道轨迹的,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工系莫利奇和艾克特领导的小组研制而成。
ENIAC占地170m*m,总重量达30吨,使用了18000只电子管,6000个开关,7000只电阻,10000只电容,50万条线,耗电量140千瓦,可进行5000次加法/秒运算。
自此,以ENIAC为代表的一大批计算机迅速的推广开来,形成了以电子管为基础制作的被称为第一代计算机家族。此时的电脑发展主要有三大特点:从军用发展至民用,由实验室研制转化为工业生产,同时由科学方面的计算扩展到日常的数据和事务处理。ENIAC被认为现代计算机的鼻祖。
而在此时,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 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提出了程序存储的概念。程序存储是把一些常用到的基本指令操作都制作成电路,每一个操作使用一个数代表,这个数字就可以控制电脑执行某种操作。而把这些数编制成程序之后,再把程序和数据放在电脑的内存储器里,当计算机运行时就可以依次高速地从存储器里取出各种指令,并且依次执行。程序存储把计算机变成了真正的自动计算,它的出现被称为计算机历史上的里程碑,而建立在这种结构上的计算机被后人们称为‘’冯 诺依曼机‘’。冯 诺依曼当时也为ENIAC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冯 诺依曼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年12月28日-1957年2月8日),原籍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数学博士。 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领域内的科学全才之一,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和“博弈论之父”。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功率约150千瓦,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运算。
苹果电脑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ENIAC(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1946年在费城公诸于世,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还拥有并行计算能力,但功能受限制,速度也慢。ENIAC的问世标志现代计算机的诞生,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晶体管的发明大大促进计算机的发展,晶体管代替电子管,电子设备体积减小。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首先使用晶体管技术的是早期的超级计算机,主要用于原子科学的大量数据处理,这些机器价格昂贵,生产数量极少。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晶体管比起电子管进步,但产生的大量热量损害计算机内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发明了集成电路(IC),将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于是,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用集成电路的通用电子计算机系列IBM360系统。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到了8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ULSI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基于“半导体”的发展,到了一九七二年,第一部真正的个人计算机诞生了。
第五代智能计算机 1981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五代计算机研讨会,随后制订出研制第五代计算机的长期***。智能计算机主要特征是具备人工智能,能像人一样思考,并且运算速度极快,其硬件系统支持高度并行和推理,其软件系统能够处理[_a***_]信息。神经网络计算机(也称神经元计算机)是智能计算机的重要代表。但第五代计算机目前仍处在探索、研制阶段。真正实现后,将有无量的发展前途,它的前景,必将是光辉诱人的。
第六代生物计算机 半导体硅晶片的电路密集,散热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影响了计算机性能的进一步突破。研究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能容纳巨量信息,其存储量相当于半导体芯片的数百万倍。一个蛋白质分子就是存储体,而且阻抗低、能耗小、发热量极低。基于此,利用蛋白质分子制造出基因芯片研制生物计算机,已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的最前沿。生物计算机比硅晶片计算机在速度、性能上有质的飞跃,被视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第六代计算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计算机技术和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计算机技术和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mw.com/post/24924.html发布于 2024-05-29